从中医角度来看,痛风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种,或痰、或湿、或热、或瘀、或浊,亦有风、寒引动。
面对如此繁杂的病因,常常难以抓住重点,更难将复杂因素一网打尽。这样就导致我们用药时很容易“抓东放西”。治好了湿热,漏了痰瘀;治好了痰瘀,又漏了风寒……
但是今天分享的这个方子,可以说能把这些因素,全部“一网打尽”:上可疏散风邪,中能活血消痰,下能清热利湿。故此方名为:上中下通痛风方。
图片
这个方子,应该有不少朋友看到过、了解过。但是可能对它的机制还不是很明白,今天我们就重温先贤经典,感受其中的智慧:
先来看一下原方配伍:
姜南星、苍术、炒黄柏各60g,川芎30g,白芷15g,炒神曲30g,桃仁15g,威灵仙9g,羌活9g,防己15g,桂枝9g,红花4.5g,龙胆草1.5g。
注意:此为原方配伍,如有需要,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,文中仅作举例分享,不作用药指导。
朱丹溪自己如何评价此方呢?原文:“痛风有寒、有湿、有热、有痰,有血之不同,此为通治。”
此方何以自称“上中下通”?
风邪在上焦

方中羌活、白芷、桂枝,走上焦祛风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风为阳邪,易袭阳位,故上先受之。(头面部,肩颈胳膊等)方中羌活气雄,可以直入太阳经,开皮毛以散风。白芷最擅祛头面之风,兼顾燥湿。
桂枝辛温通阳,既能助羌活发汗解肌,又能引药上行。再加威灵仙能走十二经脉,外能去风,内能化湿。诸药协同,让风邪无所遁形。
痰瘀在中焦
方中用南星、苍术、神曲、桃仁、红花、川芎以治痰瘀。
其中川芎运用最为经典,此药号称血中气药,可以“上行头目,下达血海”,故而在全方中,有沟通上中下之意。
南星专攻顽痰,苍术健脾化湿,神曲消积导滞。三者可使中焦通畅,再无痰湿之忧愁。
桃仁、红花,乃破血逐瘀经典配伍,再佐以川芎,用以活血化瘀。避免痰瘀互结,不通则痛的产生。
站群论坛湿热在下焦
黄柏、防己、龙胆草共消下焦湿热。
黄柏苦寒沉降,专清下焦相火;防己入膀胱经、肺经,专走水道,更兼祛风之能,可除风湿之痹;龙胆草大苦大寒,所以仅用1.5g,既能制诸风药之燥,又能泄肝胆湿热。
图片
升降有序,分消寒热
羌活、白芷升散于上,防己、黄柏降泄于下;苍术健脾以升清,神曲消食以降浊。桂枝、川芎温通血脉,黄柏、龙胆草清泻湿热,使寒热各得其所。
因此朱丹溪评价此方:疏风以宣于上,泻热利湿以泄于下,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,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。
但临床运用,也要注意加减化裁
寒湿痹阻者:去龙胆草、黄柏,加附子、细辛等。
痰浊壅盛者:增姜南星,加法半夏、白芥子等。
湿热胶着者:增黄柏,加土茯苓、萆薢等。
气虚失运者:减龙胆草,加生黄芪、白术等。
阴虚火旺者:去桂枝、羌活,加生地、知母等。
血虚络空者:去桃仁、红花,入当归、鸡血藤等。
痛在肩臂者:加片姜黄、桑枝等。
痛在腰膝者:添怀牛膝、杜仲等。
痛在足踝者:增防己,加薏苡仁等。
总之,当根据患者病情、舌象、脉象等,灵活运用此方,不可固守原方,不知变通。
注意:文中方剂仅作举例,分享思路观点。并不构成任何用药指导。如需使用,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