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1 痰瘀阳亢 胞脉闭阻
陈某,女,42岁,2009年8月24日初诊(处暑)。
病史:高血压5年余,闭经半年。血压在140~160/100~110mmHg波动,长期服用硝苯地平、卡托普利。在安阳市某医院查左侧附件小囊肿,大小约37mm×37mm。由病友介绍,于门诊求治。刻下症见;头晕头痛,心烦易怒,少腹胀满,白带量多,下肢乏力。
检查:形体肥胖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舌下瘀斑,脉象沉细。血压150/100mmHg,心率78次/分,心律齐,血总胆固醇5.96mmo1/L,甘油三酯2.05mmol/L。
辨证:患者形体肥胖,痰湿偏盛,气滞阳亢,痰浊蒙蔽清窍故头晕头痛;痰滞化热,气郁化火,热扰心神,则心烦;肝郁化火则易怒;湿瘀阻于胞脉,则少腹胀满,白带量多;舌苔白腻为痰湿之征,舌下瘀斑为血瘀之象。证属痰瘀阳亢,胞脉闭阻;病位在心、肝、胞脉。
诊断:
中医诊断:眩晕;闭经;瘤瘕。痰瘀阳亢,胞脉闭阻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2级;卵巢囊肿;高酯血症。
治法:祛痰化瘀,平肝通经。
方药: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温胆汤化裁。
竹茹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当归10g赤芍10g泽兰10g白花蛇舌草30g生薏苡仁10g海藻10g川牛膝10g钩藤30g后下泽泻10g浙贝母10g生莱菔子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药14剂后,二诊,月经来潮且量适中,心烦消失,自感头晕、腰酸乏力,血压145/95mmHg。舌质黯红,舌苔薄白,舌下仍有瘀斑,脉沉细,此为痰浊已去,阴阳两虚之象渐显,治则应改调肾之阴阳,扶正祛邪,改方为调肾阴阳方加味。
枸杞子10g野菊花10g生地10g黄精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香附10g鸡血藤10g夏枯草10g山慈菇10g伸筋草10g钩藤30g后下泽泻10g浙贝母10g生莱菔子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生山楂10g丹参30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用。服用30剂,三诊,月经正常,头晕消失,血压135/85mmHg,纳寐调,无明显不适。于2009年10月16日查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降为正常,复查B超提示双侧附件部位未见异常。汤药改为每晚服1次,续服3个月,患者体重有所减轻,血压稳定,西药降压药物已停用。
按语:痰浊和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,积于胞脉,致使经脉不畅,积聚于附件部位见囊肿。患者脉虽沉细,但舌苔白腻,舌脉不符,遵沈师教诲,舍脉从舌,先祛邪后扶正,用温胆汤祛痰浊,用调肾阴阳方补虚扶正。本案特色:①患者阴虚为主,在养阴的同时加生杜仲、桑寄生,从阳求阴。②鸡血藤与伸筋草相配,一则疏经活络,二则引诸药到达胞络,直中病位。③夏枯草既能降压又能消肿块,生山既可活血又可降血脂减肥,一举三得。分阶段治疗,精准选药,使患者血压下降,血脂转
常,月经来潮,诸症消失。
案2 痰瘀互结 心肾不交
娄某,女,59岁,2013年3月9日初诊(惊蛰)。
365站群病史:患者1982年行乳腺纤维瘤手术,1998年因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全切术,2011年11月查出反流性食管炎,2012年12月检查脑膜瘤2.5cm×1.8cm,均未给予药物治疗。2年前因过度劳累后,自觉眩晕,头重脚轻,血压150/90mmHg,某西医院诊断为高血压1级,口服奥美沙坦,每日半片,血压控制在110~130/80~90mmHg。刻下症见:眩晕头昏,视物模糊,怕冷腰酸,偶有心悸耳鸣,入睡困难,醒后不易入睡。
检查:舌质紫黯,苔黄腻,脉沉细。血压150/90mmHg,心率82次/分。
辨证:痰浊蒙窍则见眩晕头昏;痰阻络脉,气机郁滞,眼失濡养则见双眼视物模糊,腰腑失于温煦则见怕冷腰酸;心脉失养,心肾不交则见心悸耳鸣,入睡困难;痰瘀互结,阻于乳络则生乳癖,滞于胞宫则生瘙瘕;舌质紫黯,苔薄黄腻,为痰瘀互结之象。证属痰瘀互结,心肾不交;病位在心、肾。
诊断:

中医诊断:眩晕;不寐;乳癖;瘴瘕。痰瘀互结,心肾不交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1级;失眠;乳腺纤维瘤;子宫平滑肌瘤;脑膜瘤。
治法:祛痰化瘀,交通心肾。
方药: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温胆汤合《韩氏医通》交泰丸加减。
竹茹10g枳壳10g茯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肉桂2g黄连5g夜交藤60g天麻10g葛根10g钩藤30g下三七粉6g冲生薏苡仁10g浙贝母10g赤芍10g赤灵芝3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用14剂,二诊,血压125,8OmmHg,心率78次/分。心悸耳鸣明显减轻,入睡好转,仍有眠中易醒头晕昏蒙,视物模糊,腹胀矢气多,大便不成形,日1~2次,舌质紫黯,苔薄黄腻,脉沉细,效不更法,加大痰瘀同治之力,上方去石菖蒲、郁金,加丹参30g活血化瘀,生牡蛎30g软坚散结。续服14剂,三诊,血压120/80mmHg,心率74次/分,二便自调,腹胀矢气已无,心悸耳鸣、腰酸均明显减轻,仍有头晕昏蒙,视物模糊,偶有入睡困难,眠中易醒,舌质紫黯,苔薄黄微腻,脉细弦,去生牡蛎,加红花10g活血化瘀,炒枣仁30g宁心安神,白豆蔻10g温中行气。配合服用中成药强力定眩胶囊,每日2次,每次6粒。续服14剂,四诊,血压120/70mmHg,心率72次/分,心悸耳鸣已无,睡眠转佳,唯有早醒,仍有头晕昏蒙,视物模糊,偶有手足麻木,手麻甚,舌质黯红、边有瘀斑,苔薄黄,脉细弦,去生薏苡仁、白豆蔻,加桑枝10g祛风通络,引药入上肢,合欢皮10g和血宁神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21剂,五诊,血压120/80mmHg,心率72次/分,自行停服奥美沙坦2周,头晕已无,视物模糊减轻,手足麻木减轻,早醒已无,偶有入睡困难,舌质黯红、边有瘀斑,苔薄黄,脉细弦,去合欢皮,加远志10g安神定志、交通心肾,地龙10g活血通络。续服14剂,唯有视物模糊,遇事偶有入睡困难,余症皆除,加生石决明30g清肝明目,合欢皮10g宁心安神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14剂,未再复诊。
按语:沈师认为高血压病不能框于“肝火上扰”“水不涵木”等证类,不可一味“平肝熄风”“滋水涵木”,还应辨证论治。此案便是例证,患者眩晕头昏,舌质紫黯,苔薄黄腻,为痰瘀互结,蒙蔽清窍之象,脉虽沉细,但无症舌以验,不能视为虚证。治当以痰瘀同治,透窍行气。本案特色:①痰蒙清窍宜豁宜行,选用石菖蒲开窍化湿,广郁金行气活血。②瘀阻常致瘙瘕积块,且患者有乳癖瘤瘕病史,治宜活血化瘀,和血通络,选加三七粉、丹参、赤芍、红花、地龙等,以防肿块再生。③活血化瘀药久服必伤心气,加赤灵芝,炒枣仁养心防其伤正。④交泰丸中黄连清心降火,肉桂引火归原,二药合用,交通心肾,使肾水上承,心火下降,为治疗失眠的效药,配伍夜交藤、炒枣仁、远志、合欢皮,增加安神之效。本案辨证论治,药证对应,西药已停,血压正常,痰瘀同治,收效显著。
案3阴阳失调 冲任不固
张某,女,46岁,2013年3月21日初诊(春分)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病史:患者2009年9月与2011年5月因子宫平滑肌瘤手术2次,之后月经紊乱,淋漓不尽,经期血压升高至160/100mmHg左右,头痛难忍,经期过后血压140/90mmHg左右,症状加重3个月,彩超检查子宫肌瘤复发,不愿再次手术,经友介绍,随来门诊求治。刻下症见:眩晕头痛,经期眩晕、头痛加重,月经淋漓21天,量少色黯红,有血块,偶有心慌胸闷,多梦易醒,畏寒怕冷,腰痛腰凉,手足心热。
检查:舌质淡黯,舌苔薄黄,左脉沉细,右脉细弦。血压160/100mmHg,彩超子宫平滑肌瘤1.7cm×2.6cm×1.5cm。
辨证:术后正气受损,营血亏虚,不能上荣于脑,脑失所养故眩晕头痛;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,清窍失养益甚,故经期头痛加重;气血亏虚,冲任不固,故月经淋漓不止;气虚血行无力,瘀阻胞脉,故见月经量少、色黯红、有血块;气阴亏虚,心神失养,则见心慌胸闷,多梦易醒;阴虚及阳,阳损及阴,阴阳失调,故见畏寒怕冷,腰痛腰凉,手足心热;阴阳失调,胞脉损伤,瘀血阻滞,故生瘴瘕。舌质淡黯,舌苔薄黄,左脉沉细,右脉细弦,亦为正虚不足之征。证属阴阳失调,冲任不固;病位在
心、肝、肾、胞宫。
诊断:
中医诊断:眩晕;头痛;瘴瘕;崩漏。阴阳失调,冲任不固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2级;子宫平滑肌瘤;功能性子宫出血。
治法:调肾阴阳,固崩止漏。
方药:《医级》杞菊地黄汤调肾阴阳方。
枸杞子10g白菊花10g生地10g黄精10g生杜仲10g仙鹤草 10g桑寄生10g升麻10g葛根10g生牡蛎30g茜草10g白花蛇舌草30g莱菔子10g天麻10g佩兰10g夜交藤30g钩藤30g后下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14剂后,二诊,血压150100mmHg,眩晕头痛减轻,胸闷已无,偶有心慌,仍有腰痛腰凉,畏寒怕冷,月经淋漓未止,眠中易醒(凌晨4~5点),舌质淡黯,舌苔薄黄,脉右寸弦滑、余细弦,去升麻,加山英肉10g,赤灵芝5g补气养心,三七粉3g(冲服)活血止血,川续断10g补肾止血。加服中成药强力定眩胶囊,每日2次,每次6粒。续服14剂,三诊,血压130/90mmHg,月经淋漓已止,腰痛腰凉减轻,仍有眩晕头痛,多梦易醒,舌质淡黯,舌苔薄黄,左脉沉细,右脉弦,去茜草、生牡蛎、山英肉,加海藻10g软坚消澈,夜交藤改为60g宁心安神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21剂,四诊,血压140/90mmHg,3月28日行经,量少色黯,行经10天止,仍有眩晕恶心,多梦易醒,舌质淡黯,苔薄黄,左脉沉细,右脉弦,去佩兰、仙鹤草,加苏梗10g行气宽胸,生石决明30g清利头目,平肝潜阳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28剂,五诊,血压128/75mmHg,头晕头胀减轻,仍有腰痛腰凉,多梦易醒,舌质黯红,苔薄黄,脉细弦,一诊方去茜草、仙鹤草、生牡蛎,加香附 10g,鸡血藤 10g行气调经,老鹳草10g舒筋活络,赤灵芝5g补心气,夜交藤改60g宁心安神。续服14剂,随访3个月,血压控制在106~130/64~80mmHg,时有月经淋漓不尽,仍在门诊治疗中。
按语:本案患者证属阴阳失调,治疗宜阴阳双调,用沈氏“调补阴阳方”,由枸杞子、野菊花、生地、黄精、杜仲、寄生6味药组成。“阳中求阴”“阴中求阳”,阴阳平衡,其虚乃除。本案特色:①白菊花含挥发油和氨基酸,现代药理证实其可扩张冠状动脉而明显增加冠脉流量,扩张周围血管而降血压,故白菊花易野菊花以增降压之效。②升清降浊,调畅气机,升麻、葛根升阳举陷,白花蛇舌草、莱菔子利尿通腑,且现代药理研究葛根、莱菔子均有明显降压作用。③漏证夹瘀,不能一味止漏,应“祛瘀生新”,化瘀时不可伤气,不用破瘀伤正药,巧配活血生血药。三七粉活血止血,仙鹤草补气止血,生牡蛎收敛止血,茜草凉血止血、止血而不留瘀。方证相应,证药相符,血压正常,崩漏得止,疗效显著。
案4 阴阳两虚 经脉瘀滞
刘某,女,63岁,2012年10月18日初诊(寒露)。
病史:高血压20年,血压最高180/130mmHg,口服苯横酸氨氯地平片每日1次,每次1片,富马酸比索洛尔每日1次,每次工片,血压控制在120~130/60~70mmHg。3年前停服富马酸比索洛尔,血压偶有升高。2010年行乳腺癌切除术,术后头晕心悸,经友介绍,前来诊治。刻下症见:头晕心悸,耳内闷堵感,眠中易醒,大便质软,日行1~2次。
检查:舌质淡黯,舌苔薄黄,脉象细弦。血压140/56mmHg,心率98次/分。轻度脂肪肝。
辨证:久病阴阳两虚,清阳不升,脑失所养,而头晕不适;心气不足,心失所养,则见心悸易醒;耳窍气血失充,则见耳内闷堵。舌质淡黯,苔薄黃,脉细弦,为虚证之象。证属阴阳两虚,经脉瘀滞;病位在心、肝、肾。
诊断:
中医诊断:眩晕;乳岩。阴阳两虚,经脉瘀滞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1级;乳腺癌术后。
治法:调肾阴阳,活血通络。
方药:沈氏调肾阴阳方合降压四味汤。
枸杞子10g白菊花10g生地10g黄精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钩藤30g后下泽泻10g川芎10g莱菔子10g山萸肉10g赤灵芝5g三七粉3g冲丹参30g浙贝母10g赤芍10g灵磁石30g蝉衣5g天麻10g夜交藤60g白花蛇舌草30g芦根10g苦参5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用30剂,二诊,血压122/65mmHg,头晕减轻,耳内闷堵感已无,心率81次/分,舌质淡黯,苔薄黄,脉细弦,去蝉蜕、灵磁石、芦根,加佩兰10g,生薏苡仁15g清热利湿以助祛痰。续服30剂,三诊,血压118/59mmHlg,头晕减轻,心率78次/分,仍有早醒,新见口腔溃疡,肝区胀痛,舌质淡黯,苔薄黃,脉细弦,去枸杞子、野菊花、生地、黄精、杜仲、寄生、泽泻、川芎、佩兰,三七粉改6g冲服,加玄参、枳壳、茯苓、陈皮滋阴清热,连翘10g清热解毒。续服30剂,四诊,血压108/63mmHg,心率84次/分,头晕已无,肝区胀痛减轻,口腔溃疡反复,舌质淡黯,苔薄黄,脉细弦,加金银花10g清热解毒,薄荷10g(后下)清泻疏肝,白豆蔻10g行气化湿,蚕沙15g(包)化浊通经,嘱苯横酸氨氯地平片减半。随访3个月,血压稳定,控制在100~125/70mmHg。
按语:《景岳全书》“无虚不作眩”,本案属阴阳两虚,治疗应补虚。补虚之法沈师主张调肾,自拟“调肾阴阳方”,“阳中求阴”“阴中求阳”,阴阳平衡,其虚乃除。体虚日久,气机不畅,易致血脉瘀滞,痰瘀互结,应痰瘀同治以增效,故合“降压四味汤”祛痰平肝,升清降浊。本案特色:①标本同治,枸杞子、野菊花、生地、黄精、杜仲、寄生调肾阴阳治本,天麻、钩藤平肝,治肝风之标。②痰瘀同治,川芎化瘀、升清透窍,莱菔子、泽泻祛痰利湿,痰瘀同治增强疗效。③选用三七粉、丹参、赤芍活血化瘀,浙贝母软坚散结,以防乳腺癌术后复发。④蝉蜕、天麻、灵磁石升降气机,为治疗耳鸣耳聋的有效药对,证药相符,效果显著,西药减量,血压正常。
案5阴虚火旺热扰心神
孙某,女,50岁,2012年12月29日初诊(冬至)。
主诉:头晕头痛阵发性发作4月余。
病史:患者2009年体检时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,口服“优甲乐”治疗。2011年9月行乳腺癌切除术,化疗后口服抗癌药巩固治疗。2012年9月出现阵发性头晕头痛,查血糖升高,服二甲双胍每日2次,每次0.25g。监测血压在 140~150/80~90mmHg波动,诊断为2型糖尿病,高血压1级。刻下症见:头晕头痛,心慌胸闷,神疲乏力,入睡困难,烦躁易怒,口黏口苦,咽干口渴,大便不成形,1~2次/日,量少不畅。
检查:舌尖红、质黯红,苔薄黄,脉细弦。血压130/90mmHg,心率78次/分,空腹血糖6.1mmol/L,餐后血糖9.0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7.3mmol/L。
辨证:阴虚火旺,水不涵木,阴不维阳,阳亢于上而发为眩晕头痛;热扰心神,则心慌胸闷,烦躁难眠;热伤津液,则口黏口苦,咽干口渴。舌尖红、质黯红,苔薄黃,脉细弦,为阴虚内热之象。证属阴虚火旺,热扰心神;病位在心、肝、肾。
诊断:
中医诊断:眩晕:不寐:消渴:乳岩。阴虚火旺、热找心神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1级;失眠;2型糖尿病;乳腺癌术后;甲状腺功
能低下。
治法:滋阴清热,宁心安神。
方药:沈氏玄参汤加减。
玄参10g枳壳10g茯苓10g石菖蒲10g夜交藤60g郁金10g炒枣仁15g山英肉10g陈皮10g佛手10g连翘10g丹参30g赤灵芝5g刘寄奴10g生薏苡仁30g苏木10g钩藤30g后下白花蛇舌草30g草决明10g生山楂10g芦根10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同时服用中成药强力定眩胶囊,每日2次,每次4粒;诺迪康胶囊,每日2次,每次2粒。服用14剂后,二诊,血压120/80mmHg,心率72次/分,心悸胸闷、咽干口渴、口黏口苦均已消失,乏力明显减轻,偶有头晕头痛,入睡困难同前,仍觉腹胀不适,大便不成形,量少不畅,舌尖红,苔薄黄,脉细弦,去石菖蒲、郁金、连翘,加丹皮10g清热泻火,苏梗10g行气宽胸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服用7剂后,三诊,血压135/90mmHg,心率72次/分,偶有头晕头痛,入睡困难,腹胀不适,大便成形,量少不畅,余症皆除,舌尖红、质點红,苔薄黄,脉细弦,去佛手、丹参、苏梗,加肉桂2g引火归原,黄连5g清心泻火,草决明改30g润肠通腑,炒枣仁改30g增加安神之效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服用14剂后,四诊,血压120/80mmHg,心率72次/分,头晕头痛已无,入睡困难减轻,但觉多梦,仍有腹胀,大便转畅,舌尖红,苔薄黄,脉细弦,去苏木、生山楂,加生栀子10g清心泻火,合欢皮10g宁心安神,丹参30g活血化瘀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14剂,五诊,血压120/80mmHg,心率72次/分,人睡快,多梦减少,大便通畅,腹胀已无,舌尖红,苔薄黄,脉细弦,去合欢皮,加生鸡内金30g消食化坚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续服7剂,未有不适,自行停药。随访2个月,血压稳定在120/80mmHg左右。
按语:本案患者舌症均为阴虚火旺,热扰心神之象,治疗宜滋阴清热。以玄参为主药。本案特色:①交泰丸中黄连清心降火,肉桂引火归原,二药合用,为治疗失眠的效药,配合夜交藤、炒枣仁、合欢皮宁心安神,专治虚烦不得眠。②山英肉、刘寄奴为治疗心病的有效药对。③虚久必瘀,故加丹参、生山楂、苏木、丹皮等活血化瘀之品,且现代药理研究生山植有强心、降压、降脂之效。③现代药理研究钩藤有明显降压作用,但其活性成分为钩藤碱,不宜久煎,要后下取效。④采用扶正活血祛痰之法,防癌复发。扶正选用赤灵芝,祛痰利湿选用生苡仁、白花蛇舌草,现代药理研究这3味药均有抗癌之功。本案证药相符,血压正常,症状消失,疗效显著。
案6 痰湿瘀结 邪实正虚
徐某,女,62岁,2013年3月7日初诊(大寒)。
主诉:眩晕7年余。
病史:患者于2006年行畸胎性卵巢癌切除术,自2007年无明显原因出现眩晕,血压140/90mmHg,偶有头晕头痛,长期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、苯横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控制。刻下症见:头晕头痛,心悸胸闷,情绪急躁,口渴乏力,少气懒言,腰酸耳鸣,手指疼痛,外阴瘙痒,带下量多色黄,食后胃胀,入睡困难,夜尿2次。
检查:舌质黯红,苔薄黄腻,脉沉细。血压140/90mmHg,心率83次/分。
实验室检查:甘油三酯1.78mmol/L,高密度脂蛋白1.60mmol/L,血小板31×10°/L。
辨证:脾胃素虚,脾失健运,则痰湿内生,则见胃胀纳差;痰浊上蒙清窍,则头晕头痛;湿热下注,见外阴瘙痒,带下量多色黄;痰瘀互结,瘀血阻闭经络,不通则痛,见手指疼痛;痰瘀互结于心,则心脉不畅,见胸闷心悸;郁而化热,则情绪急躁;气虚则乏力少气;肾虚则腰酸耳鸣。舌质黯红,苔薄黄腻,脉沉细为正虚痰瘀之征。证属痰湿瘀结,邪实正虚;病位在心、肝、肾、脾胃。
诊断:
中医诊断:眩晕;瘤瘕。痰湿瘀结,邪实正虚证。
西医诊断:高血压1级;畸胎性卵巢癌术后。
治法:祛痰化瘀,解毒通络。
方药: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温胆汤合止痒三子汤、定悸汤加减。
竹茹10g枳壳10g石菖蒲10g茯苓10g郁金10g陈皮10g地肤子10g炒葶苈子10g莱菔子10g山英肉10g生薏苡仁10g刘寄奴10g丹参30g赤灵芝3g天花粉10g白豆蔻10g生鸡内金30g桑枝20g白花蛇舌草30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21剂,二诊,血压稳定,外阴瘙痒已消除,眩晕、心悸、胸闷、手指疼痛减轻,仍感胃胀纳差,耳鸣腰酸,且全身浮肿,带下量多色黄,舌黯红,苔薄黄,脉细弦。效不更法,上方云地肤子、炒苈子、莱菔子、石菖蒲、郁金,加炒苍术10g,肉桂2g,黄柏10g,生黄芪10g,红花10g,泽兰10g,增强益气活血,清热利湿之力。加服中成药诺迪康胶囊每日2次,每次4粒。续服21剂,三诊,血压稳定,停服苯碛酸氨氯地平片,仍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,每日半片。手指疼痛已消除,纳食转佳,眩晕、全身浮肿减轻,新见晨起心律不齐,心悸胸闷频发,全身乏力,气短懒言,舌质淡黯,苔转薄白,脉细弦。痰浊已去,肝肾不足之征渐显。法随证变,制宜调肾阴阳,宁心活血,易方《医级》杞菊地黄汤加减,中成药服用同前。
枸杞子10g野菊花10g生地10g黄精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地肤子10g葶苈子10g莱菔子10g山英肉10g刘寄奴10g赤灵芝3g连翘10g生薏苡仁10g丹参30g天花粉10g苦参10g白花蛇舌草30g
结果:上方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续服21剂后,四诊,血压稳定,自行停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。全身浮肿减轻,心悸胸闷发生频率减少,心律不齐明显缓解。为巩固疗效,继续在门诊治疗。
按语:本案患者属本虚标实证,正虚不足是本,痰湿瘀阻为标。沈师对于虚实夹杂之证的治疗为先祛邪、后扶正,本案的治疗即遵循此原则,先祛痰瘀,后调肾扶正。本案特色:①温胆汤是清热祛痰的主方,其中石菖蒲豁痰开窍,郁金理气解郁,一透一行,以增祛痰之力。②蛇床子、葶苈子、莱菔子合用止痒,为临床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皮肤瘙痒的有效方剂。
③山英肉、刘寄奴为治疗心气不足,瘀血阻滞心络而致心悸的有效药对。
④祛痰利湿药中配伍连翘,既助清热,又不碍祛痰利湿。诸药有效配合,用药2月余,患者血压正常且稳定,用药遣方巧妙,应细心体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